防艾科普:艾滋病为何难治愈

2013-05-22 17:51:53 作者: 阅读:

艾滋病病毒(HIV)变异快、隐藏深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顾名思义它会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的缺陷。

1981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国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至今无有效疗法的致命性传染病。该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免疫系统的失去抵抗力,而导致各种疾病及癌症得以在人体内生存,发展到最后,导致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1.变异快:艾滋病毒并非一成不变,在传播和繁殖的过程中它常常发生一些结构和功能的变化(RNA病毒变异快),这时即使使用原先可能很有效的药,此时也不管用了,导致病毒可以继续在体内大量繁殖。针对于此有了鸡尾酒疗法,可是鸡尾酒也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早期艾滋病病人相当有效,但对中晚期患者的帮助不大,因为这些病人的免疫系统已被艾滋病毒不可逆性地破坏了;花费高、服用方法复杂,有严重的副作用……

2.隐藏深:长期以来,医学界在临床治疗时发现,所有接受强化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停止治疗后身体中很快又重新出现艾滋病病毒,并由此推断在感染者的机体中不但存在艾滋病病毒的藏身之所,而且机体的免疫系统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艾滋病疫苗难以研制的重要原因

艾滋病疫苗,即艾滋病病毒(HIV)疫苗,它注射了便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防止艾滋病(类似乙肝疫苗的原理)此疫苗在老鼠身上试验成功,但在人体身上试验失败,造成20多人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疫苗被认为是预防艾滋病的最有效工具。HIV(艾滋病病毒)为逆转录病毒,而逆转录酶缺乏校正修复功能,因而HIV的变异频率非常高,每一轮复制都会引入约10个碱基的错误。高的变异频率使世界不同地区甚至同一感染个体不同时期HIV的基因组都有较大差异,这就导致了从基因角度研制疫苗是非常困难的。

此外,HIV病毒传播不仅可通过体液,也可以通过体液内带有残留病毒的细胞传播。疫苗激发的特异免疫可以中和通过体液入侵的游离病毒,但并不能清除携带病毒的白细胞。同时,像HIV这样的逆转录病毒又有不通过体液介导的细胞间跨膜感染的性能。

什么是艾滋病的“功能性治愈”

“功能性治愈”是艾滋病研究领域这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的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抗病毒治疗以后,即使停止使用药物,患者体内的病毒也不反弹,能够得到控制,虽然此时还有少量的病毒存在。目前能达到功能性治愈的主要有两个途径,早发现早治疗,激活和清除体内储藏库,和骨髓移植。而在其中的两个方面都已有成功的案例。

此次报道中的婴儿就属于“早发现早治疗”。根据报道,这名2010年7月出生的女婴,母亲是艾滋病毒感染者,分娩时未接受鸡尾酒疗法或产前护理。考虑到婴儿感染艾滋病毒风险很高,医生在她出生30小时后就开始大剂量鸡尾酒疗法,后来的检测结果也证实女婴的确感染了病毒,一直治疗到18个月大。

结语

艾滋病(AIDS)难以治愈的重要原因在于:导致该病的病毒(HIV)具有极高的变异性,一方面导致没有一种特效而持久的药物能够胜任,另一方面导致很难研制出特效的疫苗。病毒与人类进行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较量。最近,有关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消息令人振奋,这为人类最终克服艾滋病增加了信心。

查看更多科普艾滋病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 LATEST
点击排行 / HOTHITS